【编者按】
继“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之后,“抢跑文化”又延伸到了大学阶段——“高大衔接”成为日前网上热议的话题。在不少培训机构,高中和大学衔接课程受到热捧。
高中生考入大学后,是否需要提前准备?所谓的“高大衔接”,究竟需要接什么?文汇报邀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撰文,分享他的观察与思考。
一年一度的招生宣传工作不久前刚刚结束。和过去不同,这两年,我越来越多地被考生和家长追问:“进校之前要不要报学习班先准备准备?”而越来越多的教培机构直播活动中,我听到大量的培训师大肆渲染:进大学后人和人之间会出现巨大的区别,同时配以他们把学员带出来(成功保研、考公)的“案例”。当然,直播活动无一例外都要求家长扫码加微信,以便开展价格不菲的“一对一”指导。
高中毕业生往往在七月下旬收到录取通知书,到八月底去大学报到。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真的需要像时下中小学生流行的那样参加培训班“抢跑”吗?非得被教培机构“割韭菜”吗?或者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究竟需要“补”什么?
面对不了解专业、后劲不足的学生,“高大衔接”确实重要
“高大衔接”真的重要吗?从我自己的经历以及近年来和学生打交道的经历来看,衔接确实重要,但是,“高大衔接”绝对不是参加社会上的辅导班。
遥想起1994年我上大学那年,社会上几乎没有教培机构,家庭也没有互联网,更看不到短视频。那个时候,我们的选择少,也比较单纯,认为“读什么专业就把什么专业读好”,因此在被大学录取后,从来没有想过提前学,更不用提前了解大学专业了。
但现在不一样。
学生的选择有很多,即便进校后,都有很多条路可选,比如,转专业、修读别的专业的学程、读双专业、跨专业保研等等。互联网上的信息就更多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更激烈,包括现在的保研政策也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客观上,这使得现在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像以前那样淡定地等着大学开学。
近年在参加高招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考生关注的是分数,对大学专业的理解只是道听途说。有可能今天A大学的招生老师说这位考生适合填报他们的计算机专业,考生觉得有道理;到了明天,B大学的招生老师说这位考生适合读他们的临床医学专业,考生也有些心动。
培养方案不认真看,甚至没有看过,院系网页没有认真研究,更没有亲身经历大学学习,那么,考生对专业和院系的认知是表层的,或者缺乏的。
他们一旦入学,很可能会有迷茫,甚至不适应。特别是有些学生通过大类招生入学。进校后,更是不知道如何选择,花时间东打听西打听,容易分心。一旦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分到自己“不喜欢”或者别人都不愿意去的专业,就会有一种失落感。这又会影响学习,甚至因为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同时,学生的后劲也是个问题。在招生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有些考生是“游刃有余”地考进大学的。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相对轻松,也知道自己要什么。无论是在本专业就读还是转专业,从每年获得奖学金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原先的教育模式在帮助其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而有些学生在读中学期,父母、老师管得太多,那么他们进入大学后,自驱力较弱,容易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从而影响学习。
由此可见,做好“高大衔接”的工作在当下非常重要。“高大衔接”分为两种:一种是高中阶段,高中把大学老师“请进来”开讲座,并且中学生“走出去”,到大学实验室做课题;另一种是高考结束后,各方为了使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顺畅而采取的行动。
“高大衔接”,接的是认知,而非当培训机构的“韭菜”
虽然“高大衔接”很重要,但是,对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来说,最需要衔接的不是去参加培训机构的各类培训“抢跑”,而是在暑期休整的同时,找到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动力,做好生活上、心理上、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的准备。
其中,专业学习的准备不一定是预习大学课程,还包括研读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大学老师和老生交流。而职业规划的准备,可以是参加暑期实践、与人交流、参加校友会的活动。
举个例子。有些大学在一些省市的校友会每年都会在暑假举行“送新生”活动。组织方会把母校录取的新生请到活动现场,并请近年考进这所学校的几位老生来介绍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有的时候,大学在这个省的招生宣传组长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也会来现身说法。新生进入大学没多久,一些大学也会按照招生的省份,举行新生座谈会。
上述这些活动非常有价值,不过,这类活动提供的信息相对宽泛。更有针对性的、起到补充作用的,其实是新生所在专业的老生提供的经验之谈,包括读这个专业需要学哪些课程、选课要避开哪些“坑”、保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大学学习有哪些注意事项。大学没有办法给每位新生提供这样“一对一”咨询的资源。很多时候,新生通过去年考进这所大学、这个专业的中学校友获取相关信息。有些大学的招生宣传组也会牵线搭桥,把老生介绍给相关专业的学生。
但是,学生也会面临各种网上信息的干扰。例如,有些视频类APP(小红书等)也会有一些问答,大致是关于某某高校某某专业好不好。身份不明的人东拉西扯,甚至相互攻击,最终使得渴求信息的考生越来越迷茫,怀疑自己选错了专业。还有一些微信公众号提供一些关于某高校的资讯,但说着说着,要求新生加入他们公司组建的微信群……
由此看来,针对高考录取学生“无事可做”的空窗期,在网络众声喧哗的当下,高校也得多一些担当,以多种形式(如微信号发文、辅导员召集新生开线上会议、把老生介绍给新生、提供先修课视频、开通咨询热线、发布引导视频、建立新生微信群)提前介入,而不能让某些不专业的自媒体和培训机构既收割了流量又收割了钞票。
提前学习只是术,暑假休息好方能“满血复活”
如果硬要我说高考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暑假需要学什么课的话,我只能这么回答:文科生可以自学英语,并看一些本专业的著作、教材,激发自己对专业的兴趣,打好基础;理工科学生可以自学英语、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有些大学会提供网上的先修课程。
但无论如何,提前学习一些课程最多只能“抢出”一两个月的时间。面对大学四年时间,甚至由读研导致的更长的时间,提升专业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维持学习动力是最重要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在进大学之前的暑假如何“抢跑”,而在于自己在暑假休息之后,“满血复活”,有策略、有动力地度过大学的时光。
在我的从教生涯里,我见过一些从上海别的高校转过来的插班生。转过来之前,他们大多是学别的专业的。转过来之后,他们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有些还保研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这足以说明提升专业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维持学习动力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提前学好一两门课只是“术”;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要什么。如果在大学期间,发现自己想读研,于是跟着心仪的导师做科研,这比进大学前“抢跑”强多了。或许,有的同学准备在毕业后直接就业,于是在大学几年的暑假外出实习,这也是明智的选择。目标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道”。
在参加高招咨询的过程中,我经常对考生家长们说,学生进校之后,每年寒暑假回家,你们都能够看到变化。是的,我看到很多大学生的成长,甚至他们都能够作为“过来人”,驾轻就熟地给学弟学妹们提供指导了。学生从迷茫到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只是希望,这样的过程能够更加顺畅。
(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安全的炒股配资网
东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